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地下管线“摸家底” 改造老旧管线、建设综合管廊


导读
时隔29年,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对城六区及远郊区县新城地区共计3400平方公里的地区,开展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2018年底前完成老旧地下管线的改造任务。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a0189b2rfm2&auto=0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本视频,约2分8秒

为什么要进行地下管线普查?

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出来,导致部分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为搞清楚这些管线的权属、具体位置,从2015开始,北京市开始对土地之下的管线再次进行普查,范围涉及城六区及远郊区县新城地区,主要包括道路红线内地下管线信息等。
北京市曾在1964年、1976年和1986年分三次组织了地下管线的普查,这三次普查共测管线达到5088公里。
截止2014年,北京市地下管线竣工测量资料总长度已经达到4.2万公里,其中城六区3.2万公里。目前,有关部门共收集汇交管线总长4.3万公里。
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北京地下管线普查要做些什么?

普查目标 
完成北京市城六区及远郊区县新城地区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工作,形成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数据库,建立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地下管线数据动态更新、共建共享,为首都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城市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普查范围 
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范围,来源:《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工作总体方案》

普查内容 
埋设于地下的沟道、管道和线缆,种类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各类综合管廊。
普查以地下管线的空间信息为主,包括管线的功能属性(种类)、平面位置、埋深信息、地面高程、管线材质、规格尺寸(管径)、连通情况、产权归属、铺设时间内容。
北京如何进行地下管线普查?
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作业流程图,来源:《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工作总体方案》
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市领导为组长的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领导小组,包括各委办局、行业管理单位和专业管线公司组成,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普查工作动员会
普查工作例会
标准先行,编制地下管线普查系列标准。
充分利旧,收集各专业管线公司和市测绘院测绘成果
普查内业现场
普查外业现场
按图索骥,以测绘院竣工测绘成果、各管线公司提供管线数据和基础测绘图纸为基础制作工作底图,方便作业。
管线管理
管线管理
充足资金保障,市财政投资1.9亿元完成此项工作
公开招标。全国范围进行公开招标,选择12家优秀的作业单位和2家监理单位,1家底图制作单位参与本项工程。
评标现场
中标单位见面会
持证上岗。统一进行作业培训,随时进行小范围技术培训和交流,解决各种问题;制作统一的工作证。
作业培训会

全程监理,作业过程全程监理,进行数据成果验收,确保作业安全、工作质量、工作进度。
产权单位密切配合,产权单位随时配合作业。
动态更新,普查完成就进入动态更新程序,以后新建管线随时进入管线数据库。
数据共享,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数据共享。

普查成果应用及发展方向

进行地下管线普查,绘制详细的二维、三维管网图,建立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亡羊补牢”,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1
建立和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应急等工作需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应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城市融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做好工程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应急防灾、公共服务等工作,建设工程规划和施工许可管理必须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据。
2
老城区和既有道路——摸家底,完成地下老旧管网改造

在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的同时,本市针对老旧地下管线的改造工作也已经提上日程。根据2014年10月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方案》所制定的工作目标,2018年底前,本市计划将完成既有老旧地下管线更新改造。
3
统一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同市政管线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敷设,增加了维修和保养的成本。而综合管廊的建设,把各类管线系统集纳在一起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避免了此后管线敷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同时,“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做法能够降低运维成本,便于高效管理。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直径小的三五米,大的十几米,它把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种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实行统一管理,不同部门的管线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检测口进入管道内部进行维修和维护。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地下管线普查的基础上,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

共同沟的建设,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比较发达,很多城市在建设初期就做好了规划和预留。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也开始效仿国外的做法,在新修城区以及道路上建设地下综合管沟。

— 北京未来科技城
北京未来科技城容纳了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综合管廊,全长3.9公里。
—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分为三仓管沟和单仓管沟两种,前者沿中线布置,后者分布与大学城各支路。大学城综合管沟有一套完善的供配电、照明、通风等公辅系统。
— 横琴新区综合管廊
横琴新区综合管廊沿城市主干道呈“日”字型布置,涵盖了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和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总长33.4公里。根据横琴“三片、十区”的功能布局,在不同路段规划单仓、双仓和三仓三种类型。
综合管廊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类管线的维修、扩容造成的“拉链路”和空中“蜘蛛网”的问题,对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创造城市和谐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国务院《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已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所有管线原则上均要入廊。《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